全国热线

028-62100353

资讯中心

News

让这门长久的“人生必修课”全面走进课堂

来源:海淀教育时间:2023-02-06浏览:612

关键词:校园文化,党建文化,校史馆


让这门长久的“人生必修课”全面走进课堂

从微观层面上看,生命教育的目标包括生命安全教育、身体教育等具体生命问题的解决,强调珍惜生命、预防自杀的工具性功能。
青少年漠视个体生命甚至侵犯他人生命的事件背后,不仅是心理健康问题,而且与人格发展不健全、生命观出现偏差有关。
也正是因此,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校园暴力等棘手问题,除了要在学校、家庭、社区、专业机构等之间形成联合干预机制之外,通过开展生命教育促进人格健全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减少相关问题的产生。
从宏观层面上看,生命教育的目标主要涵盖如何看待生命、善待他人以及精神升华等重要角度,关注点趋向于将生命教育融于生活实践。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永新认为:“生命和教育本来就是一体的,教育本来就是为生命而准备的,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一个人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同时拓展一个人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帮助每个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
21世纪以来,在教育研究者的推动下,生命教育理念开始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教育界,不仅相关理论研究如火如荼,基础教育阶段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让这门长久的“人生必修课”全面走进课堂

泰戈尔诗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有开始,就会有告别,从“绚烂”到“静美”是自然的历程。正是因为对死亡的认识,人们才能在濒死之际保持体面和尊严,才能对他人给予临终关怀,才能在各种纪念逝者的仪式中获得教益。

生死教育让人们努力呈现生命的意义,并在有益于社会的实践中镌刻生命的价值印记,形成恰当理解生死的社会氛围。在这个意义上,生死教育不仅关乎个体生命的价值,也是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生命教育全面融入基础教育课程令人欣喜,但系统化提高生命教育质量还任重道远,需要多方的重视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