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热线

028-62100353

资讯中心

News

教育史 鉴古今

来源:时间:2021-08-20浏览:1059

关键词:


 

初等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打好身心健康发展、终身学习基础中最重要的环节。千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行为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发展,都是在初等教育阶段打下基础的。在当今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的基础上,办好初等教育尤其重要。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初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小学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工作。为此,在本世纪初,我国将小学教师的培养从中师水平提高到高等教育的水平。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初等教育本科专业。

如何在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中培养小学教师?课程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主张小学教师的培养要一专多能,不能单科独进。这样才能适应小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我特别主张教师要读点教育史。教育是科学,当前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都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教育又是人文艺术,要靠经验的积累,历史的经验不可少。读点教育史可以了解历史上人才培养中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使教育在传统和创新的交替中不断发展。

现代意义的初等教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但并不是说此前就没有初等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典籍《学记》中,就记载有“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古希腊有斯巴达的军事教育、雅典的和谐教育。但这些都不是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我国实施现代初等教育的小学校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最早出现在1897年,是盛宣怀在上海南洋公学内设的师范院。100多年来,我国初等教育和师范学校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首都师范大学的夏鹏翔、唐延延主编的《初等教育史》正是迎合了这种需要,适应当今我国对小学教师培养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第一,重视史论结合。以“历史时间”为经,“历史叙事”为纬,记叙初等教育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历史背景的描述及其与初等教育的关系,从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两个方面,详细论证了中外历史发展与初等教育的关联和初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由此,加强了学术性,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学术素养。

第二,站在全球史观的视角,重视世界教育的发展。关注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对初等教育的影响;站在世界大背景、大环境形势下,介绍各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拓宽师范生的教育视野。

第三,在内容编排上注意名人趣事的叙述,每一章之前加入了“名人小名片”,介绍本章节中重要教育人物的生平及其对初等教育的贡献;插入了资料图片,如民国元年政府颁布的《教育》中记载的当年学校系统表和小学及师范学校课程表,资料极其珍贵,也使教材增加了时政性、可读性。

第四,加入了成人初等教育一章,介绍了我国革命根据地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运动。这虽然不属于现代初等教育的范畴,但对于我国历史上扫除文盲、提高国民文化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个经验也值得记录下来。

《初等教育史》填补了师范院校教材的空白,对于我国初等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小学教师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作者:顾明远

《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31日第8版 版名:教育科学·学校科研